【2018 Alibaba UCAN】浙江大学孙凌云教授: “新维度下的范式挑战”2018-05-07
信息载体发生巨变,人机交互通道日益丰富,人工智能扩展了人机交互中的信息广度、改变了信息的处理模式。设计智能、体验计算、感知增强成为设计实践和学术研究面临的新维度,也带来了新的范式挑战。|| 一、范式与范式迁移今天的最后一个报告,我和大家分享一个词:范式。范式是一个共同体的成员所共享的世界观、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集合。而所谓范式迁移,就是我们的世界观、概念和行为方式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范式迁移有可能发生在所有的领域。一项新技术的发明,或者一个新理念的普及,都有可能推动某个领域中的范式迁移。在现代设计史上,流水线的发明直接推动了现代设计新范式的出现,或者范式迁移。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有4个被人们所公认的基本范式。第一范式:实验型范式。数千年前,科学家做研究的主要思路是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发现的规律。例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第二范式:理论型范式。数百年前,科学家发现当时的实验手段有太多局限性,远不能达到深入理解原理的程度。因此,科学家开始在实验中去除复杂的干扰因素,只留下最关键的因素,通过推理构建各种各样的模型。这就是第二范式。例如牛顿三定律。第三范式:计算型范式。几十年前,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使用计算机对科学实验进行模拟仿真的模式得到迅速普及。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模拟和推演非常复杂的实验和模型,让计算机代替我们计算和验证,这就是计算型范式。今天,几乎所有的学术研究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型范式成为主流的科学研究范式之一。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范式。过去几年中,由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发展,由于数据获取的成本迅速降低,数据处理的能力迅速提升,我们可以让计算机直接进行推理、分析和总结,得到理论。科学研究又发生了一次的范式迁移,这就是数据密集型范式。|| 二、设计范式设计的范式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从设计的过程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设计的过程简化到极致就是:设计是从用户出发,完成内部的设计逻辑后,为后续产品化环节提供输出。在这样一个基本的框架中,我们有很多面向过程的设计方法,以及支持这些方法的设计工具集。譬如影响力最大的,斯坦福d-school提出的Design Thinking,再譬如Google发起的设计冲刺;又譬如由design council发起的面向流程的菱形模型。这些方法,或者是这些设计方法的变体,被设计从业者所熟知,在设计研究、教育或者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应用。回到今天我们所在的领域——互联网领域或者信息产品设计领域中,我们做设计,同样是采用这样的模式:观察用户了解需求,根据业务属性界定问题,提出功能需求,将这些需求放到相应的载体上。所以,我们发现这就形成了一个基本范式:我们去研究用户、发现问题、明确设计需求,然后思考功能和内容,思考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媒介去承载这些功能内容。再进行回来进行用户测试。这就是实践中的一个非常流行的设计回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没有办法找到所有的人,所以在用户研究阶段,我们必须或者在统计意义上考虑,把人群进行细分;或者在抽样意义上考虑,寻找典型用户,进行访谈和测试。我们所考虑的功能和内容也是有限的,形式和媒介也在是在有限空间中的选择。但是,这似乎并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鲁班系统,或者是Paul介绍的短视频生成系统所采用的范式。因为设计领域里,我们所处的空间出现了一个新的维度:人工智能。|| 三、设计中的新维度——AI在跟很多业内同行讨论的时候,有个问题经常出现:AI会不会取代设计?我觉得这也许并不是设计领域里面最恰当的提问方式。我们应该探讨的是:有了AI之后,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因为AI并不是设计的对立面,而是设计所面对的一个新维度。前不久,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成立的智能、设计、体验与审美联合实验室,IDEA Lab。在IDEA Lab的视野中,我们看到、关注和响应了这些变化。1.体验计算。体验计算并不是全新的概念,但现在体验计算正在发生巨变,从实验室的小样本计算变化到越来越强的随时随地按需计算的能力。譬如,用运用手机前置摄像头做眼动分析的技术已经成熟,这意味着在很多时候,我们在所手机app的眼动分析,是不需要在实验室中找少量被试的;而是完全可以邀请真实的用户的授权,从而获得在真实使用情境下的眼动分析。又譬如,我们也经常用眼动分析验证一个平面设计的好坏,一个传达设计是否到位。使用深度学习技术,我们可以脱离实验设备,依靠算法预测视觉注意力的分布情况。在IDEA Lab,江浩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新零售环境下分析用户的行动、情绪,为每个用户提供量化的体验。2. 感知增强。我们正在具备越来越的丰富用户感知外部信息的所需通道和媒介,正在研究在这些通道和形式中进行切换的方法,以及从增强用户感知的角度选择这些通道和媒介的手段。譬如IDEA Lab巫英才教授团队研究故事线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复杂信息自动组织为低认知负荷的可视化形式。在新零售业务场景中,IDEA Lab向为博士团队研究如何用震动、温度、风等一系列触感通道呈现信息,譬如“热销产品”,“打折”。再譬如,IDEA Lab许威威教授团队可以从一张图片、一张照片实现立体视觉,为用户看一张图提供了更高的感知维度。3. 智能设计。在设计智能领域,我们已经建设了庞大了平面设计数据集,进行了高质量的标注,实现了自动配色、布局和审美评价等原子级的智能设计算法。我们还将视野拓展到了视频领域,实现了微动视频的自动设计、动画效果、转场的生成式设计。IDEA Lab张克俊教授团队正在研究音画一致的旋律生成:给我一张图,给我一段视频,我帮你自动配乐。|| 四、新的可能性现在我们暂停一下,一起思考一下刚刚分享的由AI带来的三股正在崛起的力量。设计智能,正在让我们具备大批量、个性化的内容的生成能力;感知增强,正给我们提供丰富的通道和媒介、如何在不同的通道和媒介中切换,以及如何从增强用户感知的角度在这些通道和媒介中做选择的方法;体验计算,则让我们可以获取真实用户、在真实使用情景中的量化的体验。把这三件事情放在一起,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性。我们看两个例子——它们都还不是现实,是这三股力量带给我们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短视频生成,我们可以做到从产品的详情页生成一个视频。但是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往前一步:我们把用户、场景和产品统筹考虑,我们具备如何增强用户感知的很多选项:是要可视化,还是要立体呈现。我们也具备得到量化的用户体验的能力:一个特定的用户、在特定的场景中、针对特定的产品,是否愿意看这个视频,或者,从看这这个视频的过程中得到正面的响应。我们可以知道,用户现在希望看产品完整的介绍,那么,可以为用户生成信息量多的、节奏缓慢的产品介绍视频。用户现在很无聊,只是在随意浏览,那么我们可以为用户生成信息量少的、节奏快的视频。我们没有把视频全部都生成好,我们是在依靠体验计算了解用户,依靠感知增强提供内容呈现的通道和媒介,依靠设计智能为用户提供相应的内容输出。 IDEA Lab的学生团队还正在做一款玩具收纳箱。这是一款硬件,3年前学生团队在一门课上完成了这款设计。这个收纳箱的功能是:每次放一个玩具回来,都会发出一个打嗝的声音,并且闪烁一下眼睛。当收纳箱满了,就会投影一些画面。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小朋友养成收纳的好习惯。今年我们在重新设计这款收纳箱。也许一个小朋友性格很开朗,每天都笑;另一个小朋友很酷。针对他们,这款收纳箱应该提供不同的反馈。我们现在具备了体验计算的能力,可以从声音、图像、行为习惯等对小朋友分析;具备了感知增强能力,可以在声音、图像、震动甚至形状改变等不同的媒介和通道中选择;也具备了设计智能能力,可以生成独一无二的声音或者图像反馈。我们并不是先做用户研究,把孩子分成急脾气慢性子两类,然后分别给他们设计一款产品;而是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去了解用户,计算他们的体验感受,然后在此基础上调整和优化感知媒介,生成个性化的反馈内容。收纳箱是这样的,天猫精灵也可以这样,未来的每一款智能产品都可以这样。|| 五、设计范式的迁移我们回到刚刚的设计流程。传统或者经典的设计范式中,设计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链条。尽管内部我们在循环,在迭代,形成了各种回路,但是我们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就是一个链条。我们从少量的用户需求,或者统计意义上的用户需求或者反馈出发;我们交付给产品化环节。然后就没有我们的事情了。但是现在,在AI的赋能下,我们具备了体验计算、设计智能和感知增强的能力。我们没有研究某个用户,我们在响应每一名用户的每一个需求;我们没有为后续环节交付什么,但是我们又一直在交付全新的、独一无二的内容。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新的设计范式:设计不在是一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链条,而是与用户、与产品化的各个环节有机、无缝的融为一体。这种AI赋能的设计回路已经日趋成熟,各种原子级的能力已经储备到位。我们比较当前的,或者说是传统的、经典的设计链路,和正在形成的设计回路中。这种范式迁移已经近在眼前;而自然人机交互领域,很可能是这种设计范式最早登陆、最早落地的领域。回头看科学研究的四个范式,实验、理论、计算和数据密集。它们分别发生在数千年前、数百年前、几十年前和几年前。其实在设计领域,我们也有类似的的四个范式。但是与科学研究不同的是,设计一直在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疆域、不断出现的新维度,所以设计领域中,这四种范式是同时存在一直都在广泛应用的。我们有案例研究,我们从大师、大作中学习;我们建构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工具;也在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而数据密集型范式也已经到来,设计的新范式就是AI赋能的设计。当然,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种范式只是众多可能性的一种。但是毋庸置疑的是,AI作为一种设计要素、作为一种全新的维度已经出现,我们需要问自己:是否储备了相应的知识、相应的工具,是否准备好要做思维模式的转换。回到主题,新维度下的范式挑战。和大家分享的实际是:人工智能维度下,设计范式的一种可能性。
【2018 Alibaba UCAN】蚂蚁金服设计总监梁山鹰:改变·设计2018-05-07
我们处于一个时代的变革当中,在面临各种改变的时候,设计应该想一些什么,做一些什么,往什么样的道路去走?蚂蚁金服设计总监梁山鹰在2108 UCAN设计大会中与大家分享“改变·设计”。先介绍一个由MIT教授Neri Oxman前年发布的理论,人的创造力方式分为4种:科学(Science),工程(Engineering),设计(Design),和艺术(Art)。科学的职能是解释并且预测我们所处的世界,它将信息转换成知识。工程的职能是将科学知识运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开发上,它将知识转换成功用;设计的职能是产生解决方案(Solution)的表现,将其功能最大化并增强用户体验,它将功用转换成行为;而艺术的职能则是对人类行为提出质疑,并且创造人类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和意识,它将行为转换成新的信息感知,整个循环重复,再传递给科学。整个闭环促进人类创造力的发展。这4种方式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人类创造力的发展,我认为,在创造力方式外部还有个更大的圆,就是社会。|| 一、设计对社会的贡献 设计对社会的贡献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业务导向,设计需要创造商业价值推动经济的发展。二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20年以来中国设计师在这部分有一定的缺乏,现在在慢慢进步。国家的经济在高速变化,文革刚结束的时候,中国的GDP是美国的8%,改革开放后1995年则达到美国的10%,去年我们的GDP达美国的60%,很多人预测15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中国的GDP会成为世界第一。经济高速发展当然是好的一面,但是对于设计师来说,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些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城市建设让传统的丢失;经济发展造成城镇与乡村、沿海与内陆的经济鸿沟;工业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设计师是不是可以思考,除了业务导向的设计推动,在社会责任方面我们可以贡献些什么。在蚂蚁金服,我们做了蚂蚁森林这个产品,当你做了一些减少碳排量行为后可积累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蚂蚁金服就会帮你种一颗真正的树。截止到去年年底,我们共种下了1300万颗树,用体验的方式带动全社会的人去保护环境;类似于蚂蚁森林的蚂蚁庄园,以电子宠物的方式促进着公众为公益奉献安心;而支付宝的集五福活动,设计师们则是尽量使用中国传统元素,来构建新年俗,同时不忘表现被人遗忘的旧年俗。 以上所诉是蚂蚁金服设计师的尝试,而外部的设计师们,也在做着异曲同工的公益设计活动。2013年雅安地震,设计师杨明杰设计的救灾帐篷,可以快速搭建、快速照明,给灾民以家的感觉,用设计解决了实际的社会问题。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把灾区破碎的瓷器重新艺术加工,放到国际展览会上展览拍卖,得到的善款帮助灾区。中国有1700万的设计师,全国有76万多家公益机构有14.5万个公益项目,尽管很多设计师希望提升设计责任感,并且参与到更多的设计实践中去,但有时候设计理想和设计情怀无法实现和落地,需要专业人士用专业手段去帮助他们落地。所以,我们建立了蚂蚁公益设计平台,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社会组织和公众、设计师群体、以及受助对象这三个群体连接起来。社会组织可以在这里发布需要设计援助的项目,我们会将合适的项目推送给设计师,并且监督助力设计方案的最终落地。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到困难儿童、老人、贫困地区、残障人士、疾病、生态环境,设计师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贡献设计方案。设计真正的光芒来自一颗同理之心,如果你和我们一样,愿设计可以普惠每一个人,请和我们一起为公益发声。|| 二、设计领域向内的融合设计领域向内的融合正在日益加速,传统以固定技能定义设计师岗位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和需求了。比如在蚂蚁金服,我们从线上走到线下,从单一支付环境走向支付加服务的商业环境。不管是在医院、公交、地铁、停车场,设计师面临的纷扰的线下环境跟屏幕环境完全不一样,需要用服务设计的手段解决这些线下问题。 线上线下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都是通过分析用户的心理轨迹和物理轨迹,以帮助我们更好判断和预测用户行为,优化最终的体验,我们过去二十年在线上积攒的很多设计方法其实可以被复用;同时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们的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场域里用户的行动路径,挖掘不同类型接触点,物理的、情感的、电子的,分析沉淀为服务体验包中的场域包、物料包、人员包、机具包,贯穿线上线下。服务体验包帮助不同业务线项目规范设计、全协作流程,推动方案执行,赋能上下游、赋能B端以及用户。在全协作流程中,依据双钻模式,行业SOP在每个阶段与节点中,沉淀了适用于行业线的工具与方法、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跨团队中各角色的工作职责与产出。这就要求我们的体验设计师有着更加全面的能力和融合性的设计手段。服务在线下真实场景里的视觉展示需要设计师对于工业设计、空间设计甚至是建筑学等有着更深层次的认知和学习。对于创意设计师也一样需要拓展,比如蚂蚁品牌设计中心,从蚂蚁的公仔设计,推进到WithAnt智能店的落地,为品牌在线下的商业推进、体验拓展,拉开了新的场景。 || 三、设计领域向外拓展相比较于艺术和科学针对的是感知层面的问题,工程和设计主要面对的则是制造层面的问题。当商业环境发生变化,社会经济开始重组,中国的面临的体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不可能用传统的方法解决制造层面的问题时,设计在这个向外拓展阶段所做的事情,是构建体验系统,工业化设计流程,以及孕育新型行为。设计工业化在第一个阶段是“简单协作”。第二个阶段是“有组织的设计体系”。蚂蚁的体验技术部一直致力于设计和技术的结合,Ant Design System就是在建立体验系统方面的典范,他们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基础设施来解决可控性以及效率的问题,也就是制造问题。企业级产品有几个特点:量极大且复杂,中后台约上千个;产品项目变化频繁,需快速响应;有很多共性,可以抽象复用;专业性强,难以建立同理心,竞品少;商业化的诉求,体验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庞大的产品背景下,通过设计体系,30 个人的设计团队目前支撑了蚂蚁内部大约 800 个以上的企业级产品,全球的很多企业都在使用他们的设计系统。构建体验系统,是解决设计工业化当中的一个环节,同时在系统级别下面有工具,工具解决很多实际的效率问题。Lottie是由AirBnb的设计团队和开发团队共同研制的App动效工具,将AE里的动画转化成Json代码形式,极大压缩了动效大小以及系统的负荷。我们的设计师在支付宝客户端里运用了这种技术,将动画大小缩减为仅仅几K的Json文件。 设计领域向外拓展可以孕育哪些新型行为呢,举个例子。微软的研究人员研究出直接通过生物图像识别,无需任何物理接触,就可以检测出对方的心跳,以探知压力和心理变化,这种设计和工程融合所孕育的新型行为,肯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创造出新型人类关系和沟通方式。在蚂蚁金服,我们也有所做的尝试,比如在上海直接语音购票刷脸过闸,再比如收取快递时无须用手机输入密码,面部识别就可以取出你的快递。这是设计跟工程进行更好的融合之后,将知识转化成行为,孕育出新型的行为。|| 四、总结当设计领域向内融合,我们处于线上体验往跨域领域发展的阶段;当设计领域向外拓展,我们强调设计和工程之间的配合,不可避免地导致我们的设计工业化以及需要我们去构建体验系统和工具。如果我们拉到最外层去看,最外层就是我们的社会。设计师都是有情怀的,我们的设计师是愿意去帮助这些需要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帮助到的人,所以我们不仅需要业务导向,同时更需要有社会责任感。而社会责任感在今后5-10年里面,我相信是每个设计师都会接触到和关注到,并且可以用你真正的专业能力帮助到你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这就是蚂蚁金服的使命——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平等的机会。
【2018 Alibaba UCAN】日本设计大师深泽直人: “设计环境与细节”2018-05-07
MUJI设计咨询委员会成员,MARUNI艺术总监深泽直人在 2018 Alibaba UCAN 大会上作了主题演讲:“设计环境与细节”。深泽直人与大家分享了他独到的设计哲学,并且结合多年来创作的实际产品和案例,揭示了隐藏在看似“本该如此”的设计作品背后诸多深入的设计思考与洞察。不是只有软件才有交互。深泽直人分享的主题是交互设计,人们日常熟悉的软件交互并不是全部,硬件的设计同样也需要交互。深泽直人随后阐述了与之关联的多个重要概念,其中对可供性、细节和体察展开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可供性(Affordance)深泽直人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即设计的可供性,简单来说就是环境和状况所给予的价值。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处处充满了可供性,但我们平时察觉不到。而正是这种可供性,让人们的行为,让周围的物体和整个环境变得更加有意义。细节(Nuance)当我们在表达的时候,接收者可以从我们的表达当中获得微妙的细节。找到了可供性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察觉到这些细节。这些细节就是我们的表达、情感、色彩等细微差异等的各种组合。体察(Sympathize)设计就是要去体察以及去感知用户在生活工作当中的一些使用感受。如果能够体察就意味着可以去理解细节,从表像中感受到隐藏在背后的真实。体察就是美学。作为一个产品设计师,致力于让产品所在周围的环境以及整个世界能变得更美好。深泽直人介绍了还没上市的一款摩拜单车的设计,其重点就是要保留在中国以及欧洲传统自行车的一些设计理念,将其融入到新的设计当中去。深泽直人认为自行车跟我们周围相处的生活和环境都是息息相关,要考虑到颜色和时尚。自行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设计的时候,他所想的不只是自行车,而是我们的生活。深泽直人认为需要坚持设计的标志性,也要进行改良。与MUJI合作:设计那些人们觉得已经存在的东西。当人们觉得一个东西存在,他们却找不到的时候,就可以去无印良品。很多设计师希望设计出来的东西是非常特别的,但是深泽直人认为要让设计更加地普通并合乎常理,正是这些合乎常理使得我们使用物品的时候更加开心满意。具象化(Embodiment)不仅是形式,更是诠释和表达。大家有的时候会觉得某些东西没有看见过,但是有一些印象,有一些感觉存在于脑海当中。深泽直人表示作为一个设计师的使命就是将原本在大家脑海当中觉得应该有的东西用具体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当人们看到产品觉得亲切并十分喜欢的时候,这就是设计的一种表达方式。设计环境(Ambient)和设计行为(Behaviour)。深泽直人为无印良品设计的CD播放机是非常有名的。听音乐的行为不只是CD发出声音而已,而是牵涉到很多的部分。包括拉绳子打开CD机,CD机里面的碟片转动,音乐播放像风从排风机吹出来,包括听音乐行为发生的场景和情境,所有的一切就组成了听音乐这个行为的全部。深泽直人用多个例子生动地诠释可供性、交互以及细节的体察。基于对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如果一个地方没有雨伞架,那么人们会自然地把长柄伞的伞尖置于瓷砖地上的缝隙中让伞倚靠墙面立住,是一个很好解释什么是可供性的案例,这就是交互设计。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这些显性的,必然的东西。虽然可以经常看到,但又不易被察觉的这些微妙的细节。长柄伞的设计。深泽直人设计了一把伞柄处有凹槽的长柄伞,这个凹槽是用来挂袋子的。在使用之前人们不需要去理解这种设计,但使用的时候却非常自然。台灯的设计。深泽直人又展示了一款带有托盘的台灯设计。当人们回家的时候会将随身物品例如手表、钥匙、首饰等摘下来自然地放在托盘上,而这个台灯的开关位置就处在托盘往上一点的地方,同时打开这个开关的动作也是由下往上,保证放东西的时候自然而然打开这个台灯,这是交互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开关放在电线上面,行为会被打破。电饭煲的设计。深泽直人设计了一款盖子有小块凸起的电饭煲,便于盛饭勺可以放在这个凸起处。在盛完饭之后自然而然把这个勺子放在电饭煲的上面,所有的行为都是自然连贯一气呵成的。从产品到环境,从物体到氛围。设计师就是在设计周围存在的空气,形成一种氛围。深泽直人的很多客户都希望他能设计整个环境,与他设计的产品相配合,所有的细节都被融合到环境当中。深泽直人强调每个物体都是一个元素,但这个元素需要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中。轮廓是物质和周围介质之间的一个界限,是物体和环境的关联。把产品比作一个拼图的模块,有两种角度去看待一个拼图的模块:一个是作为一个元素,看到的是单个物体的轮廓;另外一个是看成是整个环境中缺失的那部分的轮廓。如果单个物体的轮廓跟环境当中缺失的轮廓可以契合的话,我们的生活才是和谐的。如果这个契合没有做到的话,我们生活当中的这种和谐就会被打破,一切都会分崩离析。环境当中所缺失这个部分的轮廓是可以找到的,只是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寻找。只有找到了这个缺失的部分的轮廓才能够去定义我们需要设计的东西的轮廓是什么。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积极地去预测,我们所设计的产品会放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然后再将这个产品的轮廓形式给设计出来。我们的世界被分成物体和媒介。深泽直人做了形象的比喻,一面是墙,一面是人的身体,其中是媒介;物体要么朝向墙,要么朝向我们的身体。比如说,电视机以前是放在电视柜上面的现在有可能贴在墙上,另外,还有一些东西比如说手机或者是电话则更加贴合我们的身体。现在在设计的过程当中,经常需要去设计一些看不见的或者说我们之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我们必须要注意融入整个环境。在IDEO工作:用户概念化模型(User Conceptual Model)。深泽直人用人流方向来解释这个概念模型:大家可能会觉得人流方向都是横向的,这是一种既定的概念模型;但事实上如果转换角度,变成纵向维度就形成了新的用户概念模型。深泽直人设计的电梯就是从电梯的纵向运动这个方面去切入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设计已经存在的物体之间的关系。大家无论是用物联网、大数据,或者是人工智能这些概念都可以,但最根本的是物体之间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更好地去设计这些不可见的东西。即使是像水壶和茶壶这么简单的东西,也必须要契合环境。美,不只是在于单个物体,而是在于整个生活。最近的一个比较大的事情是将数千把广岛椅置于苹果总部(Apple Park)的咖啡厅中,把最前沿的科技产业和手工艺椅子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整体的氛围。一种设计可以契合多种环境,一把椅子可以应用到从香港酒吧到德国大众汽车总部这样跨度很大的不同环境中。人们身边的物体从方到圆,或者朝向墙或者朝向人的身体。深泽直人为无印良品做设计的时候,就根据这样的位置变化来做设计。无意识设计,基于无意识的行为。人们在连续自然的行为当中不会去思考用的物品本身,而是会自然而然不加思索地去使用。人们在无意识中会做出不同的行为。深泽直人展示了多个设计作品来诠释什么是无意识设计。其中有一个香蕉汁的包装,从外部包装就能知道那是香蕉汁,有点冷,有点重,摸起来是橡胶的质感。深泽直人还展示了为三宅一生设计的一款手表,表盘上有12个朝里的棱角,而大家不用想也知道这是代表12个钟点。深泽直人在无意识工作坊中尝试了用橡胶带和铁丝去设计花瓶。他还设计了上面有一个A4纸形状托盘的垃圾桶,灵感来源于人们会不自觉将A4的纸或者杂志放在垃圾桶上。另外一个垃圾筒,它的一个角是直角,这样可以放在更好的贴合墙角边。还有蛋黄形状的冰箱贴,印有类似咖啡杯底形状的桌布等产品。好的设计是对客观的描绘。深泽直人分享了设计的环境氛围以及无意识的设计等理念,强调这都是对客观的观察理解。深泽直人建议设计师要向马蒂斯用长柄画画那样进行创作,不要沉浸在主观的状态,多一些体察,去观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潜意识。
【产品体验分会场】【分享主题】解构短视频设计新生态 神澈/亦萌2018-04-22
【产品体验分会场】【分享主题】解构短视频设计新生态神澈-新零售设计事业部资深交互设计师;亦萌-新零售设计事业部高级交互设计师【分享内容】 一. 前言:短视频热潮带来了新的内容消费方式,以手机淘宝为例,从单品-图文-直播\视频-短视频化的消费方式演变背后,是用户从理性需求消费到感性内容消费的诉求升级。我们如何将多媒体优势与自身领域特质结合,从消费到创作端为用户定制多维优质的视频化体验?二.消费端的体验升级:1. 必备体验。以媒体属性为基础,结合平台特质与场景拓展,建立视频组件化的框架和各链路播放原则,实现动线流畅,效能提升、结构包容的体验目标。2. 拓展体验。如何实现价值增量?我们回归视频源点去重新定义视频,它并不仅是播放器的价值,而是一个以信息流为基础的“消费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有真实演示,有信息补给,且双方有交流有响应,从而更好的接受和消费这段内容。结合消费类型,我们从三个方面切入设计探索。a. 吸引。拓展视频第四维信息,再根据用户与视频的体验触点适时出现,实现丰富有序的观看动线。b. 互动。不同于既有的单向互动,围绕用户与视频情节、事件和画面的互动进行轻游戏化的设计试水,实现更强代入感的双向互动。c. 效率。以商品详情页为例,在强目的性场景中,重新拆解内容段落,同时前置分段标签,缩短用户对视频内容的触达路径。三、如何搭建短视频化生产生态全链路消费端的视频体验需要大量的视频内容承载,这些视频内容是如何产生的?是哪些人在制作这些视频?这整个后台生产体系又是怎么样的呢?1、什么是优质的电商短视频。a、从视频大数据维度分析深挖用户观看视频兴趣点。b、制定行业化解决方案。c、搭建商品视频拍摄白皮书,宣导平台规范及创作方法。2、工具生态的搭建赋能内容创作者视频的制作门槛一直是绝大多数的商家一个生产难题,如何将短视频制作结构性解决方案有效的赋能商家呢?【案例1】淘拍的产品体验:从基础工具入手,搭建多端产品提供快捷优质创作工具。【案例2】开放赋能:搭建服务生态圈,开放设计服务为视频化提供更丰富优质的创意。我们并不是帮助商家去制作一个视频,而是更集中在构建业务及设计生态上,帮助全量商家完成内容表达升级的转型。让内容创作者玩转短视频营销、让消费者得到更流畅的观看体验。
【智能设计分会场】 【分享主题】字言字语-探索AI在不同设计领域的应用边界 为一/奕皓 2018-04-22
【智能设计分会场】【分享主题】字言字语-探索AI在不同设计领域的应用边界为一/奕皓 达摩院人机自然交互实验室【分享内容】一方面以深度学习为主的AI技术在设计领域的运用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尽管在快节奏营销催生了大量即抛型设计的背景下,字体行业仍然秉持极致工匠精神的精细化设计,其中不乏低附加值的重复工作;那么设计师所具备的人文思考能力能否通过技术为字体设计提供一种新的工作模式,从而让设计师的生产力解放出来投入到创意性的工作中?
【创意设计分会场】 【分享主题】品牌温度 希皓 蚂蚁金服品牌设计中心 2018-04-22
【创意设计分会场】【分享主题】品牌温度 希皓 蚂蚁金服品牌设计中心 【分享内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温度,每个品牌也都有自己温度,有些品牌很高冷不容易接近,有些品牌很温和让你感觉到温暖,品牌温度是一种感觉一种调性,往往需要设计师回到品牌的最初最根源的地方去理解,去发现,去创造属于这个品牌的温度。蚂蚁品牌从最开始建立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创造属于它自己的品牌温度,我们需要从我们最根源的用户,从最直接的消费者,去理解和对外发声,让外界去感知我们。
【平台&互动分会场】【分享主题】Design System的智能化设计方法与应用 狗毛/梓曦2018-04-22
【平台&互动分会场】【分享主题】Design System的智能化设计方法与应用狗毛(视觉设计专家)/ 梓曦(高级视觉设计师)【分享内容】目前企业在用户体验一致性和产品UI构建效率上面临较大挑战,Design System的构建能够较大程度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是这样一个一键赋能企业构建完整Design System的平台工具。我们团队通过对大量优秀案例设计模式的拆解和抽象,构建了一套可以智能配置品牌语言的设计开发标准、工作流程和相关工具。这套智能化设计方法目前赋能于阿里内部的各个业务域,如:千牛、淘宝CRM、 阿里云等多个开放平台。在实现专业领域设计模式沉淀与角色协作服务后,也逐渐形成设计师、前端的资料分享和使用的生态圈。1.为什么大型公司都在做Design System为了提升团队的效能以及一致性的问题,企业不是已拥有Design System,就是在设计的路上。2.Design System具体如何提升团队的设计效能?通过人与能力的分离、做模式化设计、改变工作流。3. 我们是如何辅助生产Design System?升级全新的工作流,通过平台、工具做自动化设计开发。提供自动配置主题样式、机器导出UI资产(UI设计库和UI代码包),通过设计工具(桌面插件、在线搭建工具、Sketch Library)搭建页面,调用标注工具直接将稿件转化为前端代码节省了开发成本。4. 构建一套Design System的生态系提供一套Design System建站能力为第三方和本公司团队提供设计开发标准与服务。
精彩看点
官方通知
大咖参与
换一批杨昌源(不饱)
阿里巴巴资深专家 人机自然交互实验室 杭州负责人
高峰
阿里巴巴资深创意设计专家 阿里巴巴零售设计事业部-创意设计中心负责人 阿里巴巴设计委员会 - AlibabaDesign品牌负责人
李剑叶(两忘)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 D-Lab 负责人
活跃设计师
换一批